普惠金融中的條碼物聯(lián)網實踐:打通物理世界的金融服務一公里
普惠金融的重點痛點是 “偏遠地區(qū)服務觸達難”,而條碼識別技術以低成本、易部署的特性,搭建起金融與物理世界的橋梁,讓偏遠地區(qū)農戶、小微企業(yè)享受到平等的金融服務。
農村金融:條碼解開身份認證難題
偏遠地區(qū)農戶常因 “缺乏標準身份證明” 被擋在金融服務門外。某農信社的 “生物特征條碼認證系統(tǒng)” 實現突破:
掃描農戶指紋生成含生物特征的二維碼,區(qū)塊鏈存證實現身份錨定;AI 借款模型結合條碼數據(如歷史借貸記錄、農產品產量條碼)評估信用,無需傳統(tǒng)物。
某山區(qū)試點中,農戶借款身份認證時間從 3 天縮至 10 分鐘,借款可得性從 28% 升至 75%。系統(tǒng)還發(fā)現新信用維度:某農戶的 “柑橘產量條碼” 與還款能力相關性達 0.79,成為無放貸的重要依據,“以前沒身份證貸不到款,現在掃指紋條碼就能借錢買化肥。” 農戶說。
小微金融:經營條碼變身 “信用通行證”
小微企業(yè)因 “財務數據不規(guī)范” 融資難?!敖洜I場景條碼融資” 模式提供新路徑:
商鋪收銀系統(tǒng)植入含交易數據的條碼,AI 借款模型根據數據(日均流水、客單價波動)自動核定額度,無需提交財報。
某便利店連鎖應用后,借款審批時間從 5 天縮至 4 小時,利率較傳統(tǒng)模式降 150BP(1.5 個百分點);條碼數據還用于貸后管理,不良率控制在 1.2% 以內,“以前跑銀行 5 趟還沒結果,現在掃碼填資料,當天就放款?!?店主反饋。
扶貧金融:條碼讓資金精細滴灌
扶貧資金 “使用效果難追蹤” 制約普惠效能。某政策性銀行的 “扶貧條碼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” 實現透明化:
為扶貧物資、設備生成含使用記錄的條碼,AI 模型掃碼評估資金效率。
某農村電商項目中,系統(tǒng)發(fā)現物流設備使用頻次條碼與預期差 40%,及時調整投放策略,帶動就業(yè)人數超預期 120%;條碼數據成為考核依據,扶貧資金精細投放率升至 98%,“每一分錢花在哪、效果如何,掃碼就清楚。” 扶貧干部說。
建議銀保監(jiān)會牽頭建 “普惠金融條碼基礎設施”,整合多部門數據;2026 年前實現縣域條碼服務覆蓋率超 80%,普惠金融成本降 35%,讓金融活水真正流向小分支。